最近讲课的时候,讲到共情,同学们觉得共情并不难,就是一个常用的设计方法,自己讲解的时候,却突然有感而发。共情哪里那么容易啊,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。

共情不易

从小到大,有很多典故或者成语在告诉我们共情真的不易:

  • 何不食肉糜
  • 饱汉不知饿汉饥
  • 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
  • 旱的旱死,涝的涝死

在北大呆久了,发现有些智商太高的学生,无法理解有些同学为什么如此简单的概念就是不能理解。自己作为家长,有时候也忘记小孩子,走路走一会儿路就会累得要抱,大人还觉得孩子矫情。不在北京的同学,可能很难理解,为什么周末大家只想躺在床上,不愿意见好不容易来北京一趟的同学/朋友,因为京城出去一趟实在不容易了,开车堵死,坐地铁挤死,坐公交又堵又挤,出去一趟如出差一趟。

这样的例子,还可以说很多很多,总之共情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。

共情用户

在设计上,用户各种各样,能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,也不容易。当然,正是因为不易,才能体现出设计师的专业性,能共情用户的不易,因为用户缺少跟工程师一样的背景知识,又需要在繁重的工作中学习使用新的知识或产品……有同理心的设计师,才能设计出好用的产品吧。